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石窟
专委会
政务公开
党的建设
职能职责
院领导
组织机构
荣获殊荣
科研保障
安全保卫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走进龙门
西山石窟
东山石窟
白园
香山寺
学术龙门
石窟保护
学术研究
石窟艺术
龙门讲坛
数字龙门
文化弘扬
交流合作
陈列外展
龙门藏品
研学游
人类文化的瑰宝
石窟艺术的明珠
公告
“河南省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单位账号注册完成
2022.07.28
我院国家艺术基金单位账号注册完成
2022.06.09
关于2022年河南省社科项目申报的通知
2022.04.14
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
19
2022
07
两大“掌门人”共话龙门“牵手”云冈
09
2022
06
“洛阳历史文化进校园图书捐赠仪式暨‘永远的龙...
31
2022
05
“爱我家乡 爱我龙门” 研学活动成功举行
22
2022
07
奉先寺大型保护工程正式竣工,我们龙门见
27
2022
06
“云上龙门 牵手云冈” 系列直播活动即将启程!
20
2022
06
屹立的龙门石窟 不朽的人类记忆
31
2022
05
“爱我家乡 爱我龙门” 研学活动成功举行
30
2022
05
石窟艺术研究中心5月份开展古阳洞小龛流行题材调查
20
2022
05
龙门石窟文物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查看更多
学术龙门
查看更多
石窟保护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查看更多
学术研究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查看更多
石窟艺术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查看更多
龙门讲坛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多年。
查看更多
西·山·石·窟
东·山·石·窟
白·园
香·山·寺
查看更多
潜溪寺
宾阳三洞
敬善寺
摩崖三佛龛
万佛洞
惠简洞
老龙洞
莲花洞
奉先寺
药方洞
古阳洞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主室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多,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凿造。窟内顶部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线条流畅,身体各部比例适当,神情睿智,整个姿态静穆自若。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属佛教净土宗造像。
查看更多
宾阳三洞
北魏景明初年,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各营建石窟一所,后永平中,又为宣武帝营造石窟一所,合称“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它开凿于公元500年,前后历时24年,用工达802366个,至公元523年,因政局变动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到隋、唐才完成。
查看更多
敬善寺
位于西山北部,是唐太宗妃韦氏为其子纪王慎发愿所造的功德窟。该窟由前后室组成。前室高3.50米,宽3.70米,进深3.52米。窟门两侧相对各一飞天。门前二力士,赤足立于半圆形台座上。北侧像高2.30米,头戴宝冠,上身袒露,璎珞自双肩垂至胸前,在腹部穿环下垂至膝。下身束裙,身后倾,左手握拳下垂,右手残。力士外侧是观音像,高2.03米,头已残,身材修长,装饰华丽,左手提净瓶,右手置胸前。力士、菩萨上方是纪王慎之母太妃韦...
查看更多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应为常见的三世佛题材。通常三世佛造像均以佛祖释迦牟尼居中,而此龛中间供奉的却为倚坐式的未来佛弥勒,这种造像布局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当时,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故而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之后摩崖三佛龛也因社会政治变动和发愿开凿人变故而中途辍工,部分造像仅为毛坯。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之作品,却为研究造像雕刻工序和唐代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查看更多
万佛洞
唐永隆元年为唐高宗、武则天及其诸子所营造之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造像为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主佛阿弥陀佛窟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静穆安详,施“无畏印”。窟顶装饰精美的莲花藻井,环绕莲花周围为一则造像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主佛后壁上方雕刻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
查看更多
惠简洞
惠简洞于大唐咸亨四年完工,为西京法海寺惠简法师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祈福所造的功德窟。洞窟内造像为一佛一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弟子、菩萨和左右二天王、力士已无存。惠简洞南壁有一造像题记,详细记录了该窟开凿时间等内容。窟内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面庞丰满圆润,慈祥温和。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晚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
查看更多
老龙洞
老龙洞是就着自然溶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某一人专门出钱开凿的,所以窟内正壁无该窟的主尊,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造佛。全窟密密麻麻雕凿大小佛龛两百多处,其中有唐贞观年间造像龛和高宗永徽元年造像龛多个。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社会历史和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查看更多
莲花洞
莲花洞为利用天然溶洞所开凿,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硕大莲花而得名。该窟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身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此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游说讲经像。主尊左侧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形象,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主尊右侧弟子阿难头像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散,现藏中国台湾。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
查看更多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群雕。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大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
查看更多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甬道侧壁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北魏时期开凿,经东魏、北齐、隋、唐。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外两侧造二力士。主佛面部略方,神情肃穆。五尊造像均身躯僵直,脖子短粗,身体硕壮。此乃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健壮”转化的过渡型的造像艺术风格。洞门两侧共刻有药方140多个,治疗病症50多种,所用药材多是常见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其中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是中国石窟中现...
查看更多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西山南端,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北魏时期大型皇家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古阳洞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而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面容清瘦,眼含笑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具有北魏风行的“秀骨清像”的造像艺术风格。
查看更多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中洞
看经寺
四雁洞
二莲花洞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较大的密教造像石窟。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因风化剥蚀而漫漶不清。窟内左、中、右三壁各造一尊坐佛,其中正壁主佛为一宝冠佛,头带宝冠,着臂钏,佩项圈,斜披络腋,为菩萨装,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高台座上,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查看更多
擂鼓台中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像龛。分前后室,前室摩崖式,平顶。后室平面马蹄形,窟顶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窟内正壁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倚坐式的弥勒佛,窟内四壁、窟顶、甬道等满刻有一万多尊千佛,并有“上方一切诸佛”、“东方一切诸佛” “北方一切诸佛”等,一万五千佛题材与礼佛、忏悔的活动有关。左、中、右三壁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左(南)壁西起到右(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每尊罗汉像...
查看更多
看经寺
看经寺为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开凿于唐武周至开元时期。前后室结构,前室左右壁开凿有数十个小龛。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方形平面,窟顶平顶,四壁垂直,左、中、右三壁下部雕出等身高约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左右壁各9身),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一组高浮雕等身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雕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推测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查看更多
四雁洞
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窟顶有莲花藻井,藻井四周有四个飞天和四飞雁环绕,奇特的是这四只雁的腿都十分细长,和鹤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来源于此。佛经中曾以五百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这里雕刻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这在龙门石窟中也仅此一处。
查看更多
二莲花洞
二莲花洞在看经寺和四雁洞之间,是一组双窟,模式相同,所以称为二莲花洞,分南、北洞。
二莲花洞约凿于武周至唐玄宗开元时期。二洞的造像雕饰与布局都是一样的,三壁三坛。顶部都有莲花藻井,莲花外四身飞天。
其中,二莲花南洞为前、后(主)室结构,主室平面略呈方形,窟顶穹隆顶。窟内高4.20米、宽4.90米、深4.30米,南洞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门外有二力士。正壁坛上主佛结跏趺坐...
查看更多
白园
白园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1985年,依据白居易墓所在,规划建设环境清幽的白居易墓园。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查看更多
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景区东山山腰,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毗邻。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并建塔。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政权,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敕名“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
查看更多
院藏文物
魏灵藏造像记
北魏
佛立像
唐
海外回归观音菩萨头像
唐
飞天像
唐
海外回归神王头像
唐
佛头像
北魏
安思泰造像塔
唐
优填王造像
唐
始平公像记
北魏
文彥博题龙门奉先寺碑
宋
幢塔
唐
宝冠佛坐像
唐
罗汉像
唐
佛头像
唐
佛头像
唐
杨大眼造像记
景明
菩萨头像
唐
查看更多
魏灵藏造像记 唐代
佛立像 唐代
观音菩萨头像 唐代
飞天像 唐
神王头像 唐代
佛头像 北魏
安思泰造像塔 唐
优填王造像 唐
始平公像记 北魏
文彥博题龙门奉先寺碑 宋
幢塔 唐
宝冠佛坐像 唐
罗汉像 唐
佛头像 唐
佛头像 唐
杨大眼造像记 景明
菩萨头像 唐
查看更多
首页